(一)历史概述
1983年9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举行更名挂牌仪式
1983年,广西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并举行更名挂牌仪式。学校自1976年在桂林市东郊三里店增设分部(现为育才校区)以来,不断加强校园建设,于2005年12月在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建设雁山校区,2007年10月投入使用。至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拥有王城校区、育才校区、雁山校区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
1983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紧跟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强化队伍建设,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1983年至2013年,本科专业从10个增至71个,另外,拥有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在校的各类学生人数也成倍增长,从1983年的不足4千人增加到2013年的4万人以上(漓江学院另有学生1万余人)。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自1996年起,教学单位陆续由系升级为学院。此后,由于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部分学院又衍生出两三个新的学院,院系设置更为合理健全。至2013年,学校设有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音乐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等20个教学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有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所附属中学和1所附属小学(桂林市卓然小学)、1所附属实验幼儿园,有后勤服务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桂林王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产业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正向着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努力成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文化库和智力库。
(二) 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从思想、组织、作风上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围绕中心工作,扎实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截至2013年12月底,学校共有院级党委31个,直属党总支3个,党支部322个。全校党员9199人,其中学生党员6216人。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党员比例分别是11.41%和56.80%。
1987年3月13日至14日,学校召开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2012年7月5日至6日,学校召开第十次党代会。王枬书记作题为“以党建促改革,以创新谋发展,为建设西部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大会确立“把广西师范大学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思路。
(三) 教学为本 育人为先
改名广西师范大学后,学校秉承“弘文励教”的办学传统,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教育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留学生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以办学条件改善为基础,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使命,不断提高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成绩斐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与非师范性专业协调发展、教育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1984年,学校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此后,在坚持“全面发展,面向实际、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为中等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指导下,开始了“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实践课程,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1994年开始,学校实施“本科副修专科制”教学管理改革。1995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级文科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点),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出高质量的教改成果和科研成果”。为此,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综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行学分制、开放式教学。1998年,学校在中文系开始试点学分制,1999年扩大学分制试点,从2000级起全面实行学分制。2001年开始实行第二学士学位制教学改革。
学校先后于2004年、2007年实施第一期、第二期“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纲要”(简称校本“质量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推动教学内涵建设。2010年,学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西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进一步突出“以本科教育为本”的基本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创新、专业调整与特色建设、课程资源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与强化、名师与教学团队培育、教改与教学成果孵化、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七个方面实施重大本科教学改革。2011年5月,专家审议通过“独秀行动计划”,随后学校启动“本科教学独秀行动计划”及其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和“教学名师培育与辐射”三项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在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优质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中大力开展“双本科辅修”教育和“双学士学位”教育,试点开展“教师教育独秀试验班”、“应用学科独秀试验班”和“基础学科独秀试验班”。至2013年底,已开办计算机、化学、教师教育、科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等6个独秀试验班,学生120余人。
进入21世纪后,学校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获得中国古代文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广西文科博士点零的突破。2007年,获批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成为广西首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至2013年,学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5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课程、硕士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三个层次,博士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同等学力研究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在职研究生班等五种类型,建立起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渠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至2013年底,全校有各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305人,博士生110人。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努力办好成人教育。学校于1991年6月成立成人教育学院,1999年12月 成立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至2013年底,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有高中起点专科专业38个、高中起点本科专业1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37个,涵盖了教育、文、史、法、经济、管理、理、工等学科。办学层次有大专起点三年制本科、高中起点五年制本科和三年制专科。同时,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时发展,短期培训和自考助学并重的成人教育体系。同时,学校成人教育在打造国际合作品牌与加强成人教育研究方面也取得成效。自开办成人教育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合格的本、专科毕业生。
(四) 弘文励教 科技兴校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学、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坚持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
学校不断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在原科研处的基础上,于2011年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处和科学技术处,社科处与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广西文科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完善科研管理,不断推进科研机构与科研平台建设。进入21世纪,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校紧紧围绕“科技兴校,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对接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立足优势,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明确重点,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构建地方区域特色鲜明的科研创新体系。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学校科研立项项目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项目类别和经费来源渠道不断增多,科研项目数及科研经费量逐年攀升,高级别项目和重大项目的立项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横向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取得大突破,研究成果数量和研究质量明显提高,科研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效。人文社科研究更是处于广西高校先进行列。
2008年10月,学校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图为该实验室的生物多样性标本馆
梁宏教授主持完成的两项研究成果分别于2003年、2009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图为梁宏(前排中)2009年接受自治区领导颁奖
2007年4月,学校启动广西重大横向课题《广西历史地图集》
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部分成果
体现地方特色的获奖研究成果:《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通史》等
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atapp_365视频游戏世界
(五) 海南百川 人才强校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重视引进和培养人才,采取措施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考核,建设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同时,改革用人制度,努力探索新的人才组织模式,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1986年,学校实施了《广西师范大学“七五”发展规划》,出台《广西师范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意见》《广西师范大学1988——1990年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推荐青年科研人员攻读定向、委培博士或硕士研究生,选留和引进毕业研究生,实施职称评聘制度,对拔尖人才采取“优先安排进修”、“压担子”(担任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兼任党政领导职务)等方法,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后,学校先后制订《广西师范大学关于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意见》《广西师范大学关于引进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的暂行规定》《广西师范大学关于引进人才与校内技尖人才享受优惠待遇的办法》《广西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广西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文件,实行重点人才重点培养,重点项目重点投入,结合学科建设等办法,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学术思维敏捷、学风正派的学术骨干。2001年,学校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工程、人才团队建设工程,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中青年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拔尖人才,有的成为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有的还进入了国家、自治区世纪人才培养对象,成为学科骨干。至2013年,学校有专任教师1421人,其中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104人,占78%,高级职称758人,占53%,异学缘教师961人,占68%,有一年以上境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83人,占教师总数的13%,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77人,占69%。
(六) 国际交流 面向世界
学校的留学生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设立了负责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机构“外事办公室”,建立了留学生班教学小组。更名广西师范大学以后,留学生班教学小组改为对外汉语教学小组,教师为中文系和外语系的教师兼任。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校加强留学生教学与后勤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留学生教学层次和教学类型,办学规模扩大。1993年对外汉语教研室从中文系独立出来,成立对外汉语培训中心,成为专门的教学机构。1997年9月,学校将“外事办公室”改名为“国际交流处”,以加强外事和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2000年2月,对外汉语培训中心发展成为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下设汉语言文化系、外国语言文化系、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教研室,主要承担外国留学生和中外校际交流项目本科专业中国学生的招生、教学和管理工作,配备专职教师。办学层次方面,20世纪80年代,留学生教育主要是初级汉语和汉语零起点教学。90年代发展为具有零起点汉语、初级汉语、中级汉语、高级汉语、专题汉语研究等多个层次的汉语教学。1997年正式开办学历教育,包括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到2013年,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15000余人。
进入21世纪,学校先后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得到较快提升。目前,留学生教育层次从汉语进修到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从汉语言文学拓展到旅游管理、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13个学科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13年9月学校人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成为广西唯一入选高校。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教育、科技、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境)外高校、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扩大,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进入21世纪,学校制定了全面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的外事工作方针,从拓展办学空间,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教师、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入手,在国际文化、教育和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留学生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以及汉语国际推广与孔子学院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加快了学校教育和科研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了学校国际知名度,开创了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学校的特色和亮点。目前,与40个国家与地区的20O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近10年共接收留学生10000余名,派出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近400名。学校是国内接收越南留学生最多的高校,并分别与泰国、印尼、越南合作共建了3所孔子学院。
梁宏校长与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州立大学副校长签订两校合作交流协议〔2004年10月)
2007年8月15日,学校文化艺术团赴泰国各友好学校巡回演出
中越合作办学2009届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越南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
学校举办第二届留学生家长大会暨2011届留学生毕业典礼
2013年6月6 日,第六届“汉语桥”桂林赛区预赛在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atapp_365视频游戏世界举行
(七) 立足本土 服务社会
长期以来,学校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密集、学科综合、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研究成果丰硕的优势,面向社会需求,全方位、多层次地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取得显着效益。
学校坚持师范性与地方性相结合,通过强化办学优势和教师教育优势,构建各级各类培训研究中心和基地,为地方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训服务。广西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挂靠365体育怎么打不开了_365batapp_365视频游戏世界,开展了研究学者培训、硕士课程进修、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教师培训工作。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广西实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21世纪园丁工程”,学校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承担自治区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培养了100名自治区级(A类)、1000名地市级(B类)、10000名县级(C类)中小学骨干教师。该工程已成为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标杆、广西教师教育的一个品牌。进入21世纪,学校成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陆续承办了“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示范项目、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顶岗置换培训三个层次的培训任务,共培训了来自全国31个省2860名幼儿园、中小学骨干教师。学校承担了广西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广西教育局长培训、广西骨干校长培训以及“广西三百工程”(即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培养工程、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程)等教师教育高端项目。学校获批成为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广西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了许多高水准的培训任务。
为贯彻落实“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八十年代末以来,学校相继成立了科技开发中心、科技开发服务公司、计算分析测试中心、理科实验中心,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研发模式,在信息技术、天然植物、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科技工作者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经济作物的品种选育、繁殖、栽培,农产品养殖,生物农药,农用化工和兽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640多期,培训人员近10万人次。成功研发出植壮素、植保灵、稀土多元叶面肥、高效稀土复合精肥系列产品和速效救禽片等产品,开发了罗汉果、无毛眼菠萝、红皮香蕉、荔浦芋、马蹄、红豆杉、非洲菊、田七、何首乌、铁皮石斛等数十种经济作物优良品种。在桂北地区开展银杏科研和示范推广、油茶良种选育及示范林营建,取得成效;承担自治区生态建设资金生态养猪项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在桂林、玉林、梧州、南宁等的120多个猪场推广应用。进入21世纪,学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围绕广西“14+4”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广西特色天然植物制品和药物、广西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锂离子电池电极等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纳米材料和涂层材料、计算机软件研究与开发、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积极开展研发。科技服务三农方面也取得巨大成效。学校在生态县建设规划制订、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生态保护、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多项研究课题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自然基金、国家林业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等资助,为建设生态广西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学校有弘文励教的传统,有人文社科的优势,努力提高人文社会科学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进入21世纪,学校“人文强桂”社会服务路径更宽广,成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品牌。学校以广西特色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上彰显区域特色,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学校积极推行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积极为社会提供各种智力支持,为地方服务,有力地支持了“文化广西”的建设。
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结题暨二期工程启动大会(2004年)
“国培计划2011——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高中物理、幼儿园)”开班典礼
举办全区教育局局长培训班(2009年)
梁宏校长与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续川副司长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揭牌
(八) 校园文化 绚丽多彩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弘扬“独秀”精神为核心,以传承“乐群”文化为重点,组织开展学术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目前已形成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校园学术科技节”两节为核心、以学院文化节(周/月)等特色活动为支撑、以学生社团和志愿者参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为学子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展示才华的绚丽舞台。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实践创新能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举办以学术科技竞赛、科普宣传教育、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竞赛、学术科技报告讲座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学术科技节,鼓励和培养了广大学子的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2005年以来,学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项国家级赛事中共获奖435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60项,二等奖93项。
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着力创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师大风貌、具有师大特色的文化品牌集群,如创新杯、独秀大讲坛、校园形象之星、校园十大歌手、独秀青年、独秀嘉人、女大学生素养讲座等,不断彰显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学校大力扶持学术科技型社团,努力引导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支持社会服务型社团,培育壮大兴趣爱好型社团。现有校院两级社团121个,学生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几年,计算机协会、书画协会、舞蹈社、大学生就业服务协会、未来教师协会、金凤成长协会等被评为广西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万众爱心学校获得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品牌活动”称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
学校大力支持志愿者活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校团委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加希望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关爱灾区儿童、金凤计划、无偿献血等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使学生获得深入接触社会的极佳机会,强化了社会责任感,也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2006年,学校获得全国展望计划“优秀志愿者团队奖”。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坚持实践育人,确定了“点面结合、专业实践与服务活动结合、校院两级联动”的方针,以“基地化、项目化、常规化”的模式广泛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四进社区”“大学生骨干乡镇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和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和内涵。学校社会实践工作连续十多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联合表彰。
(九) 重回雁山 谱写新章
桂林雁山镇因北面有山如大雁飞落平沙而得名,民国时期曾是桂林市南郊的科技文化中心。1932年10月12日,在桂林雁山良丰河畔,广西省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行第一届学生开学暨校长就职典礼,由此开始了广西师范大学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自创办以来,学校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但弦歌不断,薪火相传。自2002年起,学校开始寻觅新的办学空间。几经考察对比,最终选址雁山。2005年12月8日,雁山校区开工建设,2007年10月8日,举行了雁山校区文科组团启用典礼。这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学校重回雁山,也标志着学校的建设发展开始了新的航程。
学校按照“以本科为本,适度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办学思路,将雁山校区定位为包含全校绝大部分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学校行政机关在内的主校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其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雅、建筑新颖、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学习生活的21世纪现代化的、生态的、花园式的校园,为学校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2005年12月8日,雁山校区开工奠基仪式